九曲,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时,广泛流传于后山地区的一种娱乐活动。九曲发祥于何时,已无确考;故老相传,九曲源自于黄帝。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的军队凶猛无比,黄帝一时不能取胜。天帝知道后,便派九天玄女下凡,教黄帝以九曲阵法,并派风伯雨师相助,黄帝遂一战而胜。于是九曲便流传下来,只不过原有的战争功能已淡出,演变为一种纯粹的民间娱乐活动了。
九曲的样式与围棋盘十分相似,迂回曲折,流转不息,象征着生命的永恒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九曲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在民间,正月十五游九曲是重要活动。一过正月初五,九曲的制作便开始了。首先要准备灯杆,共三百六十一支,一如围棋点数。灯杆要用光滑笔直的木杆,长约四尺,径粗二寸,上讲究的要用白蜡杆,灯杆要用彩纸装饰。重要的是这第三百六十一支灯杆,称为“老杆”。要选用一海碗来粗、长约三四丈的大木,除皮取枝,打磨光滑,有条件的还要用上好的桐油刷上几遍。同时,还要制作灯碗碗、灯瓜瓜。灯碗碗的底座是一片碗口大小的圆木,有半寸厚,三百六十个;在偏过圆心处打一个眼儿,便于插在灯杆尖上;再沿着圆木边分别粘糊上红、黄、绿彩纸筒,四五寸高。这灯碗碗里是要点灯的,所以里面要放灯盏,就是灯瓜瓜。形似酒盅,瓷的;也可用荞面制作,把荞面和好,捏成装一两酒大小的小碗状,再上笼蒸熟。里面倒上油,搓一根棉花捻子,灯瓜瓜就做好了。用的是素油,据老人们说,素油灯耐得风吹,不易熄灭。
这些活儿琐碎麻烦,要动用好多人。好在一来正月里消闲,二来人们图个吉利,男女老幼,都乐得忙乎。
以上制作就绪后,便进入安装阶段,俗称“栽九曲”;栽九曲首先要选择一背风向阳、宽敞平坦之处。按图样栽,否则就不能游。按其图,灯杆横十九行,竖十九行,纵横相交,正好是三百六十一根。三百六十根恰应周天之数,那第三百六十一根就是“老杆”,正好要栽在九曲的中心,一如围棋的“天元”。“老杆”顶端,要挂一盏大红灯笼,通体彩带飘扬,雄纠纠矗立于中央,俯瞰四方,好不威风!栽好所有的灯杆后,再用细绳按图示把相应的灯杆连起来,分隔成曲折迂回的约五尺宽的行,九曲就是以此得名。其后,把一个个灯碗碗按红、黄、绿相间,安插在灯杆上,然后把一盏盏灯瓜瓜放在灯碗碗里,放了捻子,倒上素油,只待点燃了。到十三以前,九曲就要栽好,因为这天晚上要“亮灯”。
九曲的进、出门左右相并,要搭建得高大气派,也用彩带灯笼装饰,还要贴上吉庆对联。
说到九曲,就不能不提到“三官社”。这是民间正月十五办红火不可缺少的组织领导班子,既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又具有世俗功用。“三官”是指天官、地官、人官,很具概括力。老百姓在这里也高度浓缩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祈愿。
十三日晚的亮灯仪式很隆重。要由“三官社”的老道(如没有真的老道,推选一个权代)领着全村男女老幼在三官社前朝着三官神位焚香礼拜。其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祈祷过十五这几天天朗风静。因为一旦刮起来,那九曲就点不成,游不成了,亮灯并不全把灯点着,一般只点十几盏。
如这几夜偏偏天不作美,刮起风来,那就急坏三官社的人了,又是上香,又是祷告。风停了,皆大欢喜;如不灵验,九曲灯点不好或干脆点不成,那就人人心头罩上了一层阴影,这一年的收成恐怕不好!
十四这天晚上,正式游九曲,这是九曲活动中最重要的阶段。黄昏时分,开始点九曲灯;等都点着的时候,最宜在远处高一点的地方观望,但见一盏盏红黄绿三色相间的灯纵横排列成行,又连成一片,在朦胧中闪烁摇曳,与十五夜的月色交相辉映,煞是好看。
在游九曲前,要洒水,为的是压尘土,免得大正月踢起尘土脏了游人的头、脸、服饰;还要由三官社的人焚香敬拜;之后,爆竹一放,等于宣布游九曲开始。此时,三官社的老道用一个盘子端着供品馍馍,上面插着三官神牌,以逆时针方向走在最前为先导;紧随其后的是鼓匠,唢呐声震云霄,锣鼓动地惊天;随着这欢快激昂的乐曲,人们跟随其后,在嘈嘈杂杂的笑语中穿行九曲,犹如穿梭于幽邃迷宫,又似游玩于九曲回廊。闪烁的灯光与人们的脸上荡漾着的喜气交相辉映,真可谓其乐陶陶。
最热衷于游九曲的莫过于妇女和儿童了,妇女们衣着鲜光,孩童们花枝招展,三五相伴,相携相行,于笑语盈盈中游九曲去也。
一般栽九曲的都是较大一点的村子,周围三乡五里小村舍的人们也往往不辞辛苦,乘夜赶来一游。人们相信,游了九曲,会一年通泰。
游九曲中,还有一些有趣的习俗。比如有“抱老杆”一说。游到了九曲的中央,就遇到了老杆,此时讲究用双手去拥抱老杆,同时说一句“抱一抱老杆活一百三”。据说能消灾祛病,带来好运。
还有“偷灯碗碗”。传说很早以前,一年正月十五,玉皇大帝忽动一念,派“送子娘娘”下界考察民情,行善积德的人,便赐予多子多福,家道兴旺;奸邪无赖之徒,便令其家业衰败,人丁不旺。传说这“送子娘娘”就隐 身于灯碗碗中,所以,家中缺儿少女的夫妇,在游九曲这几天夜里伺机“偷”灯碗碗。这“偷”还有讲究:缺小子,要“偷”黄色灯碗碗;缺闺女,要“偷”绿色灯碗碗。“偷”回家后,要把这盏灯供起来,焚香敬裱,许个愿;一夜还须不时填油,不能熄灭,否则不灵验。这晃动着的豆大一点儿灯火是企盼多子多孙,福寿绵长的寄托。更有久婚不育、求子心切者,竟至供一年而不使熄灭的。如若遂了心愿,第二年正月十五在游九曲时是要按当时所许还愿的,一般是出若干香火钱,或出若干斤点九曲的灯油,视家资与虔诚程度不一。九曲还有一说。即十四晚上平安灯,十五晚上五谷灯,十六晚上六畜灯。其间寄寓着老百姓祈愿平安幸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意。
游九曲从十四游到十六,十七一大早送走了瘟神,就开始拆九曲。拆下来的杆子之类,要由责任心强的人妥善保管,以备来年之用。
作为一种民间过节的娱乐活动,其间自然有不少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寄托了自远古以来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而九曲也不过是表达这一美好愿望的形式罢了。(周作升)
主办单位:武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 电话:0471-8812203
邮编:011700 蒙ICP备1600435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5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2502000102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