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遍放花灯,畅游九曲,公演大戏,在民间是最为普遍的娱乐活动了。而元宵节的“打社火”表演,则是由我后山地区庙沟乡所独创。说“独创”,是据笔者了解,这一表演活动形式,在后山以及前山是绝无仅有的。
“打社火”,顾名思义主要是“打”。其实是一种以传统戏剧小说人物故事为内容、以武术套路对打为表演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演出的传统故事常有《三叉口》、《武松单臂擒方腊》、《野猪林》、《打店》、《金沙滩》等。也有无故事情节的纯套路对练表演。诸如“单枪破双刀”、“空手夺白刃”、“二路棍”、“三节棍”、“穗子棍”等等。这项活动,一直是十五红火的重头戏。“文革”期间,大破“四旧”,打社火当属“四旧”,理应破掉;可在庙沟,照旧表演。有聪明人竟把表演内容改成了“红卫兵”、“革命群众”打“走资派”和“地、富、反、坏、右”。是这旧瓶装新酒的做法,才使打社火这一民间娱乐形式在那严厉峻刻的年代得以延续。
十五办红火有种种活动,而打社火却最受青少年的欢迎。那武松、鲁智深,还有杨家的“七狼八虎”,画上脸谱,披挂上阵,一个个杀气腾腾,威风凛凛。打社火没有那大戏中让人不耐烦的咿咿呀呀的冗长唱段,出得场来,只听大喝道:“呔!本英雄刀下不杀无名之鬼,来将快快通名送死!”而对方则答曰:“想知本英雄大名,请坐稳雕鞍,小心惊下马去,某乃是……”(显然是受了评书的影响。)随后便是几句简单的台词,交代一下大体情节,接着双方便各吐门户,亮出了架式。有“蛟龙出海”、“野火冲天”、“金刚式子”、“扑地花子”等等名堂。其后便见刀光剑影,战在一处。情节结局自然是正面人物得胜,反方人物或死或被俘。其间,好看不好看,全看表演者武术功底深浅、套路练习是否娴熟。为了增强表演效果,也动了不少脑子。如表演《单臂擒方腊》,战到酣处,只听方腊大喝一声“着!”便一刀劈下了武松的一条胳膊,只见那武松被砍掉胳膊的一肩喋血淋漓,战抖不已;更堪称奇的是,那断臂上竟有一个白生的臼窝!原来是安了半个鸡蛋壳;那血是苏木水。
打社火用的兵器一如戏班子的叫法,称作“把杖”,不过都是真家伙,只是刀枪不开刃罢了。这打社火不同于演戏武打,只是象征性地虚拟,而是刀枪棍棒硬碰硬的活儿!打社火的兵器上还须装上三五个铁环,为的是打起来琅琅有声,以烘托激战的气氛。
为了博得观众的喝彩,表演时节奏要快;战至酣处,刀掣寒光,棍带疾风,自然免不了误伤,蹭破点儿皮,青一块紫一块是常事,竟至有骨折的。
打社火也要排练。每年到腊月就要练,由技艺娴熟者当师傅。先练习各种基本动作架势,再练各路刀枪棍棒的套路。到正月初,要具体分角色了。角色分配停当,就按所扮角色演练,主攻人物所用兵器的套路以及和对手开打的套路。
其表演从十四晚上开始,在游罢九曲,放完火之后,就该社火队上场了。场地一般在场面里,平坦宽敞。小村背舍的办不起红火的,都要来大村子里看红火,一时间,村男耕妇,老少咸集,拥挤不堪。这时,社火队首先要“走场子”,上了装,举着旗帜兵器,排着队,由场中间转着圈跑,逐渐向外扩张,直到走出一个足够表演的场地来。之后表演就开始了。“走场子”不是简单的转圆圈,可走出不少花样,如“蒜辫子”、“蛇盘九颗蛋”、“叶忽轮儿”、“花八字”等等。要走好了,也须下辛苦演练。
社火表演结束后,接下来是唱大戏。戏台下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此时,后生和闺女们便少了禁忌,故意挨肩擦膀,直往一堆里挤,戏场秩序就更混乱了。此际,社火队便须出手了。社火队员也不卸装,手执兵刃,分散开站在戏场里,负责弹压。如有不逞之徒胆敢闹事,一声“拿下”,揪出人群,拳脚棍棒,一顿臭揍。
十五、十六依然表演,十七一早参加送瘟神,红火也就结束了。
对这一独特的民间娱乐活动的来由,笔者也曾做过了解。有一种可信的说法:在前清时,一个山东汉子流浪至后山,落脚武川庙沟,给财主当了长工。此人一身功夫,就收徒授武。大概又因庙沟久有唱大戏的传统,这山东人便忽发奇想,把戏剧人物情节与武术合二为一,使武术有了表演的依托,又引起了练武人的兴趣,于是就产生了打社火这一民间娱乐形式。这一活动确实吸引了不少青少年的参与,也不乏有练得颇具功夫的。在日伪时期,庙沟有一个叫朱银锁的青年,当时十八九岁。一次给日本鬼子“应差”,不小心惹恼了鬼子,鬼子挺枪便刺。银锁边退边用社火套路中“空手拔刃”的动作,把鬼子刺来的枪刺一次次拨开;鬼子连刺十数刀,见不能伤银锁毫发,竟哈哈一笑作罢,还给银锁伸了个大姆指,银锁才拣得一命。银锁空手拨枪刺的故事,一直为社火师傅津津乐道,以教育青年们刻苦练习。
为何称作“社火”,笔者也做过了解。可父老们谁也说不出个究竟。“火”字好说,就是红火、热闹;这“社”字的来历,大概与我们古代祭祀大地之社的习俗有关。我国自古是农耕大国,历来特别看重对土社“社”的祭祀;祭祀的日子称“社日”,在立春至清明之间,很隆重热闹的。古人多有描述,如“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唐朝 王驾),“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宋朝陆游)。而民间正月十五办红火,明显有着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穰的祈愿。所以笔者揣测,这“社火”应与之有关。
如今,民间的许多传统节日活动,渐渐地萎缩,社火也一样,甚至衰萎得更快,庙沟最后一次打社火是在2000年。也难怪,影视片里到处充斥着打斗,且精彩得很,谁还爱看打社火呢。(赵海龙)
主办单位:武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 电话:0471-8812203
邮编:011700 蒙ICP备1600435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5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2502000102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