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从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建镇,为北魏六镇之一,迄今已近1600年。虽经历朝更替及战乱,原武川镇城已不复存在,就连遗址也难以确定。但武川这一地名始终保留下来,这是其它北魏五镇所没有的。从明清特别是清乾隆以后移民垦殖以来,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近千个村落。考察这些村落的名字,不外乎有以下几方面的缘由:
以蒙古语(音译)为村名。武川地界位于大青山北麓,历来为北方游牧民族牧地。元朝时,一直为汪古部游牧驻守之地,后成为土默特部落的牧地,相当多的村名均为蒙古语(音译)命名,约有250多个,按其表达意思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类:河、井、泉为名。人类居住自古以来的首选之地便是取水方便,所以靠近河流、泉水或打成水井的居住地,往往以此为村名。如:乌兰不浪(红色的河)、哈拉吾素(黑水)、得令不浪(玉泉)、腮忽洞(好井)、哈彦忽洞(两眼井)等。以地形特点为村名。如:厂汗桃力盖(白石头山)、东达吾素(中间有水)、耗赖山(咽喉形状)、哈拉合少(黑石头山嘴)、什兰哈达(黄色石头)等。以石头堆为村名的。如:黑脑包、脑包、厂汉脑包(白石头堆)、蒙独脑包(有树的石头堆)。其它含义的村名。如:厂汗木台(白庙)、英图(有碾子的地方)、天力木图(有磨的地方)。
以买卖字号作为村名。明清以后,随着关市贸易及草原丝绸之路的兴盛,沿白道经武川成为前往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以至中亚、莫斯科茶马商道的必经之地。以大盛魁为代表的晋商成为这条商贸大道的主要贸易商行,大大小小的买卖字号也纷纷加入这支商贸大军。久而久之,以买卖字号为名的村落便形成。如:福如东、康油坊、义兴元、西城丰、大兴昌、唐坊、三义元、四大永、四合义、双义城、广庆隆、大豆铺、车铺、万兴元、广和昌、大兴昌、五福堂。
以清朝垦务局发卖官地号数为名。清朝特别是清末,因财政拮据,放垦牧地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并设垦务局专管,武川一直属于土默特部落牧地,自然也在被垦之列。发卖官地以号数为序,买者就地居住以事农耕,于是村名便以官地号数为名,如:头号、二号、四号……九号、大五号、小五号、人字号、安字号、二份子、三份子、五份子、九份子。
以交通驿站或旅店名称为村名。自先秦汉唐以来,古白道作为阴山南北重要通道,历朝历代均设置要塞或亭障、驿站以备边用,明清以来,随着营路的开通,官设的驿站和民办的旅店沿路应运而生,而武川恰是古白道(今称蜈蚣坝)北端的咽喉要塞。伴随着驿站和旅店,一些村落便逐渐形成,村名也自然随之而起。如:前店、中店、后店、马家店、榆树店、天德店、娄子店、德昌店。
以地方特征为村名的。如:白石头沟、白山子、马场梁、边墙、五道沟、黑山子、二道河、三道巷、毛林坝、碌碡湾、清水河、东坡、南泉子、河边、河东、白沙泉、半草地。
与庙宇、古城、长城有关的村名。武川一带因地处边陲,历朝历代均重视武备,赵长城、秦汉长城、魏辽长城、金界壕均在境内分布,明清以来,随着喇嘛教的兴起,寺庙香火渐盛,与此有关的村落也开始形成。如:庙渠子、庙沟、边墙、召底、召滩、召渠子、庙底、大庙、大顺城、东土城、西土城、南土城、土城梁、双义城、马王庙、山神庙。
以人名或姓氏为村名的。如:李齐沟、德胜沟、张正恒沟、任家圪楞、董家营、闫家沟、贾家沟、侯家沟、肖来喜、道尔吉卜子。
以居所特征为村名的。如:西窑子、种地窑子、兰家窑子、前窑子、后窑子、母号窑子、上窑子。
以当地特产或植物命名的。如:荨麻湾、杨树坝、杄树沟、黄花滩、黄花窑子、蘑菇窑子、大碱滩、小碱滩、白土窑子、马莲滩、枳芁滩。
与历史人物或传说有关的。庙沟西南的马场梁,与辽代天祚帝驻扎夷山(大青山)有关,梁上有村名召还沟,传说天祚帝召集旧部落有关。原西红山子乡有公营盘、大公、小公等村名,传说与辽代萧太后驻军有关。
地名作为历史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点,更有语言演变的烙印,本文所记述的,仅是大体,并不能概况全貌。所谓一孔之见也。(周作升)
主办单位:武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 电话:0471-8812203
邮编:011700 蒙ICP备1600435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5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2502000102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