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50125011700328R1115012SW/2024-00008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水务局 | 文 号 | |
成文日期 | 2024-07-31 | 公文时效 |
索 引 号 | 11150125011700328R1115012SW/2024-00008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水务局 |
文 号 | |
成文日期 | 2024-07-31 |
公文时效 |
武川县水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以水定绿,创新和完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与治理力度,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并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撑,全力推进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扎实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
一、全县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工作情况
(一)水土流失状况
武川县现状年(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2075.1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57.52%。
(二)项目实施情况
自2013年以来,我局共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14条小流域,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56平方公里。
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项目九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12平方公里。
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5年,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31.37公顷。
(三)典型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
武川县降雨量少,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结合前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经验,突出治理重点,优化治理模式,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结合武川县气候特点和地理条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武川县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即施工道路平整化,侵蚀沟底谷坊坝,沟头防护栏径流,鱼鳞坑间水平沟,油松行里种柠条,山杏柠条混交林,乔木灌木片状混,经济林里品种新,节水灌溉高标准,封禁治理补植种,标志碑牌项目区边立,植物封沟样式多,土谷坊、石谷坊、植物谷坊根据条件建,把工程建设与助力脱贫攻坚和衔接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四)项目实施成效
生态效益:通过项目实施,新增水保乔木林12364公顷,新增灌木林24728公顷,新增乔灌混交林37093公顷,新增封禁治理面积74141公顷。我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18平方公里,新增治理度56.5%,2021年水土保持率达到57.52%。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缓洪减沙效益明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经济效益: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小片水地节水灌溉1581公顷,新增经济林583公顷。通过项目实施,采用节水灌溉工程,粮食产量增加,农业产值增加,减少面源污染。
社会效益:全县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中,凝聚全县干部群众思想共识的精神内核,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靠着它,改造了山河,优化了环境,推动了发展;靠着它,历练了干部,改进了作风,成就了事业,让武川县变得更加美丽而富饶。
二、主要工作举措及亮点
县水务局在规划前提前协调项目区内实施地块,解决农民林牧矛盾问题,工程开工前由水利局领导牵头,带领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会同项目区所在乡(镇)领导,行政村书记、主任以及自然村队长、村民代表提前召开项目实施启动会,以先易后难为实施目标,小流域治理与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以黄河流域为主以山丘区结合部为重点,以可镇周边集中连片打造为抓手,逐地块进行落实,为工程开工建设做好准备,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为保证工程质量,我们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水土保持林是水保工程的主要措施,造林整地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蓄水拦沙效益,沿等高线布设呈品字型排列,按设计株行距开挖,必须先打点放线,施工时才能科学合理。因此我们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保证施工质量科学合理。
为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采用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施工方法。在坡面工程打点放线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坡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结构等安排打坑机械:如果坡度缓、土层厚、土壤结构疏松就采用拖拉机打坑机;如果坡度陡、土层薄、土壤结构坚硬就采用履带式挖掘机打坑机。
采用谁整地、谁造林的方法保证不了造林成活率。要想保证造林成活率,只能采取春季整地秋季造林或第一年整地,次年造林的方法;随着近年来施工进度加快的要求,当年的任务必须当年完成,这就要求我们造林整地尽量赶在雨季之前完成,以充分拦蓄地表径流,确保造林成活,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度要求要把造林整地放在首位。
合理安排各项措施时间节点确保工程按时完成。由于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只有合理安排各项措施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因此,在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需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共同商定,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进度计划,保证了工程如期按计划完成。
把好苗木质量关,是保证造林成活的重要环节。首先,苗木选择应尽量用当地苗,达到适地适树;其次,一定把好起苗关、运苗关,防止水分蒸发,做到谁起苗、谁运输、谁栽植。
(一)把工程建设与革命老区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带动红色旅游发展和农民增收
武川县是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的生态安全屏障。为了加快老区生态建设,把项目区选择在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水土流失严重和农牧业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精心规划、精准实施、综合治理,通过项目的实施,大青山八路军游击司令部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通往红色景区的三条红旅公路沿线260多平方公里得到治理,把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打造成红色旅游和生态建设的民生工程,提升了革命老区的品位,景区内建起了农家乐饭店50多家,每家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近年来前来参观、学习、休闲的人不断增加,助推了当地红旅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把工程建设与助力脱贫攻坚和衔接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在工程建设中群策群力认真解决好水保林建设与农民养畜的矛盾,解决好生态建设见效慢的问题,把水土保持建设工程打造成见效快、农民又增收的民生工程,通过水源工程建设、采取典型引路,带动辐射发展壮大产业,通过生态围封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生态建设见效慢的问题,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三)工程建设体现群众意愿,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目的
武川县水土流失严重,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首先在群众积极性高行政村实施,争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召开两委会和村民大会,根据群众意愿,成立村民管理监督小组,治理前由集体统一收回,统一规划、治理,治理后由重新分配到户,该工程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显著效益,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
(四)强化建设管护,巩固生态成果
在工作实践中,我局总结实践,实行管护三落实,即落实管护措施、落实经费、落实管护责任。形成四方共管机制,即一方是谁施工谁管理;一方是由水务部门定期巡查,先抓管护措施和责任的落实;一方是个乡镇护林员组成禁牧管护队伍;一方是项目产权移交到村后,由村委会成立管护小组队,各项工程责任到村、到人,常抓不懈,巩固好水土保持建设成果。
三、全县水土保持项目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规划
(一)建议增加后期管护经费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竣工验收后,移交村委会,由于自然和人为两个因素,造成治理标准逐年下降,不能完全发挥小流域治理后期效益,建议增加三到五年抚育管护费用,巩固治理成果,使生态效益最大化。
(二)建议在已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基础上,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基础上,对造林成活率不高,后期未完全发挥生态效益的项目,统筹水利、农业农村、林业等相关行业措施,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和措施布局,协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防治、沟(河)道水系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等,实现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
(三)武川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规划措施布局
根据武川县地形地貌特点,在治理措施布局上,南部山区实行生态自然修复,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在中部山丘区结合部,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在北部丘陵区,实施坡改梯综合治理工程。建议在武川县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小流域提质增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023年到2035年,我县规划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17条,规划提质增效小流域8条,规划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6.4万亩,规划总投资3.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