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我不禁想起了在根据地的那些日子。
说起来,都已经是半个多世纪前的事了。那时,我不过是十来岁的毛头小子,家境贫寒,饭都吃不饱。所以,小学毕业后,跟着父亲,打打零工,还拉过人力车。钱挣得不多,但总算能填饱肚子。抗日战争爆发后,全民族同仇敌忾,一心抗战。
其实,抗战虽然是1937年全面爆发的,但从我记事起,一直就生活在紧张的气氛中。当时,日本步步紧逼,形势早已千钧一发。蒋介石等一帮新旧军阀,忙于混战,攘外先安内,任由日本得寸进尺,却把矛头对准了同胞。可尽管如此,各地的抗日氛围仍一日甚于一日,抗日呼声日益高涨。
抗日全面爆发后,对中华民族来说,已经没有了退路,不在反抗中崛起,就在沉默中消亡。身边有不少人,甚至比我年龄还小的,都奋勇加入了抗日的大阵营。看到这情形,我也待不住了。我告诉父亲,要参加抗日,打日本鬼子,为国家民族尽一份力量。
我还记得那个晚上,当我告诉父亲这个决定后,父亲沉默了许久,抽着烟,叹着气。母亲在一旁,没说什么,但直抹眼泪。那个年头,从纯军事力量上来说,我们和日本鬼子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何况,枪弹是不长眼的,很多上了战场的人,不是躺着被抬了回来,就是落下了残疾。更有甚至,许多人从此就渺无音讯,凶多吉少。
所以,每个上战场的人,其实都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其实,父亲何尝不想奋力杀敌?只不过,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奶奶,母亲那边还有外公外婆。而且,父亲只有两个兄弟,都早早去世。而母亲,更是独生女。所以,两家人的担子,都落到了父亲肩上。父亲无法抛下这个家,但他的儿子却告诉他,想去远方,去完成他未能实现的愿望。
最终,父亲还是同意了。我永远忘不了,父亲和母亲送我离开的情景。父亲默默跟在后头,母亲每跟一段路,就忍不住痛哭。哭了一会儿,又抹干眼泪,继续送我。走走停停,最后当我终于要真的离开时,母亲捧着我的脸庞,泪眼朦胧地盯着看。许久,许久,母亲才掩面痛哭。我知道,母亲觉得,她的儿子有可能回不来,这可能是见儿子的最后一面。所以,母亲把要儿子最后的面容,深深烙在脑海里。
离开了父母,跟着同乡来到了根据地后,我本以为,我会和多数人一样,上战场奋勇杀敌,为捍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但有点失望的是,因为我的年龄太小,且从小营养不良,个子比同龄人瘦弱了许多。所以,组织上认定,我不适合上战场,最后把我分到了后勤部,让我管理那些摄影的底片。
说实话,刚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我有些愣住了。继而,心里是无尽的失落。不能上场杀敌,那还有什么意思?可当时主管后勤的领导,看穿了我的心思,语重心张地对我说,小子,你可别小看这任务。反抗日本鬼子,可以有很都方式,不一定要拿枪杀敌,才是最有力的。相机和枪炮,同样具有非凡的威力。这些摄影,记录的是日本人在中国种种令人发指的恶行,也记录了中国人的反抗和不屈。这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留给后来的宝贵财产。日本鬼子对其恨之入骨,想法设法要摧毁这些底片。所以,我们的任务更显重要。而且,你以为抗日是三天两头就可以胜利的吗?这是一场持久战,我们必须除了要保证有足够的人上前线杀敌,还得有充足的后备力量,才能在持久战中立于不败。而你们这些人,虽然今天是后勤的,但到了明天,就是战场的主力军。好好锻炼自己吧,这是你成长中最珍贵的一段日子。只要好好把握,你就能把自己锻炼成明天的主力军!
这番话,确实激励了我,让我冷下来的心,又热血沸腾起来。说起照相,其实我还蛮幸运的。本来,家里穷,多数孩子连相机都没见过呢!巧的是,我刚好有一个要好的同学,从小一起长大。这位同学,家里挺富裕的,后来托亲戚从国外买回来一台相机。因为是铁哥们,我们从小一起玩,一起学摄像,所以对相机,我也挺在行的。那时,懂摄像的人极少,所以听说我会,加上我的身体条件和年龄确实不适合上前线,所以就让我管摄像。
开始摄像后,我才发现,这个任务的艰巨,一点也不亚于上前线。一开始,正面战场连连打败仗,后来的根据地,也有些人心不稳。为了稳定人心,激励士气,我们需要更多正面的摄像,记录下那些激励人心的时刻,让战士们能稳住情绪。而且,摄像的人物,不仅在敌后根据地,常常也需要跟着战士们上前线,把战斗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下来。这个任务的危险,确实不亚于上前线战斗。
后来,抗日的形势逐渐好转。而我则在锻炼中,渐渐成了一名优秀的摄影小兵。那段时间,对我的身体和心理,都是极大的磨练。我的身高,一个劲地往上串。领导还曾笑着告诉我,看来呀,用不了多久,你也可以上前线了。
其实,我当时的任务,比一线的战士们还要繁重。随着战局的进展,我们对摄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平日里除了完成组织上的任务,我还得见缝插针,培训新学员,让他们也能和我一样,用摄像机记录下战斗的每一刻。
稳定下来后,我曾托经过老家的战友,给家人捎去了一封信。父母在老家那个偏僻的小村里,生活还算安定。得知我在后方,母亲挺高兴的,还托战友带回来口信,说让我好好为国家做贡献,别担心家里。
当然,这个过程中,其实还发生过危险的时刻。有一次,在日本鬼子的扫荡中,我们化整为零,分散到各处。我和另一名小战友,负责保管几万张的底片,任务艰巨可想而知。为了不引起敌人的主意,我们绞尽脑汁,用尽了各种办法。有一回,差点让敌人发现,幸亏乡亲们同心抗敌,最后总算化险为夷。
后来,我深深爱上了这个任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后来新中国建立后,这批珍贵的史料和底片,被收藏进了博物馆。这些年来,博物馆也数次举办过展览。每次看着自己亲手拍下的这些照片,我心中总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在民族危机前,有的人,用枪炮反抗;有的人,如我一般,用手中的相机反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但相同的是,我们都有一颗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心。
作者:郭华悦 guohuayue1981@163.com 13675059137 (原创)
地址:福建晋江市金井镇井尾新村64号 郭华悦 收 邮编:362251
主办单位:武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 电话:0471-8812203
邮编:011700 蒙ICP备1600435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5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25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