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般匠人中,铁匠和皮匠、绳匠、毛毛匠一样,在人类岁月的长河中衍生的历史悠长,且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铁匠产生于何朝何代,自有专家考证。但铁制农具的产生则于春秋时期,到汉代,冶铁技术已臻上乘水平。时至今日,铁匠这一行当虽趋式微,但冶铁技术已呈现大工业之规模。铁匠作为手工匠人,在南方及边疆的少数民族中并未完全消失,随着旅游的兴起,铁匠的手工技艺也更为精湛并赋有艺术品位。
后山铁匠,究其源头而言,源于晋、陕、冀移民迁徒而来,尤其晋北移民后代居多。论其技艺水平,既无江南铁匠的精湛技艺,又无少数民族匠人之独具特色。但却与后山人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不值大书特书,但可从民俗角度拾遗补缺、沥沙澄金。
任何行当都有其敬慕的祖师,铁匠也不例外。民间相传,太上老君是铁匠的祖师爷,大概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有关。每到端午节这天,铁匠铺都要歇工一天,将香烛、黄裱、瓜果李桃、鸡鸭鱼肉来供俸太上老君,匠人及徒弟放假一天,设宴款待。
铁匠这一手艺,多为祖辈相传,其铁匠铺经营所在,亦多为交通要衢,商旅集散、买卖字号云集之地。
铁匠铺所设多在街村里显眼处,以方便来往商人。铺面多为临街,一般少则2人,多则4人,分为掌钳师傅、大锤、二锤、小徒(拉风箱的)。设备简陋,工具也不多。主要有铁匠炉(俗称红炉)。炉台为石头和土坯砌成,为长方形,长约2米,宽约1米,多砌在房内靠墙的一边。中间砌灶膛,旁边置风箱。风箱形状与后山的二股风箱无二,唯体积较大,长为一米。红炉前置铁砧,铁砧为生铁铸成,上有两只耳,形如牛头,铁砧下多有一木墩,高约二尺许。其它工具有锤,分为响锤、开锤、抛锤、面锤、大锤、手锤等;钳子,分大张嘴钳子,将张嘴钳子,漫口钳子,鹰嘴钳子等。红炉用的碳,讲究的为焦碳或口泉碳,次一点的就用石拐碳或清河碳。打制各种器具所用一般为熟铁,如是开刃工具,刃口还须用钢。
铁匠的活计,以生活用品和生产用品为主。生活用品如菜刀、杀猪刀、剃刀、剪刀、门拴、扁担钩等,生产用品则丰富得多,农事上的犁、镂、钯、锄、镰、锹、镢、斧头;畜牧上的羊铲、马掌、大车上的绳线钩环等,皮匠用的刀具等。农村生活和生产中的方方面面,都能见到铁匠手艺的痕迹。
铁匠打制各种器具,其质量自有高下之分,这既与铁匠的手艺有关,也与选用材料优劣、火候的把握、打造的程序,甚至碳的使用有关。
沾火(又叫淬火)是锻打将完工之后的一重要程序,其作用是起到坚韧的作用。这是最见功夫的活儿。
儿时和小伙伴在傍晚时村里的铁匠炉前看打铁。熊熊的炉火,热浪逼人,小徒满头大汗地拉着风箱,师父和大徒都罩着厚厚的帆布大褂,戴着帆布手套。只见师傅从炉膛里用火钳夹起一块通红欲滴的坯铁,迅急置于铁砧上,随着右手的手锤一声“叮当”,一声断喝;大徒抡起手中大锤“噹”的一声砸下去。这时的铁匠铺,鸦雀无声,铁匠师傅和大徒,敛坯气屏息,神情专注,额上、手背、胳膊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汗珠飞溅,神态威猛,不亚于临敌对阵的大将军。围观儿童都站门外;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铁匠铺里只有“钉铛”--“铛”的打铁声极有节奏感地在夜空里弥散,四处飞射红色铁屑犹如火树银花,与山村夜幕下闪烁的星光交相辉映……铁匠师傅时不时地将半成形的器具用火钳夹入炉膛中;又夹起放在铁砧上煅打……反复几次后,将业已成形的器具放入水盆中,“磁……”的一声(此为淬火),取出的器具呈瓦蓝锃亮。大徒柱着大锤喘息擦汗,师傅则要掏出烟袋拧一锅旱烟,神情是那么悠闲与自豪。顽童们才敢一窝蜂扑进去,满地捡拾铁屑冷却后的铁沙,以备玩自制的小火枪。更多时腆着脸要几块巴掌大的铁块(打岗、凿杏骨骨用)或几颗较圆的铁蛋(弹蛋用)。
上世纪人民公社时代,每个生产队都有几辆马车,钉马掌也就成为铁匠铺常营的活计之一。马掌的历史应该很久,马作为战场厮杀的骑乘,直到现代战争摩托化、装甲化的发展,才逐步退出战场,马掌自当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马掌的形状如马蹄。上有钉眼,较小的马,一般是4个钉眼,民用的5-6个钉眼,军用的战马,则要8个。马掌钉还有冬夏之分,冬天长,约寸半;夏天短,约寸2分。钉马掌时,要用特制的铲刀(长约5寸,宽约寸半,装有Y字形木柄,木柄长1尺)。削马蹄时一般铲一圈儿,厚约0.1到0.2公分,然后放上马掌,开始钉。钉马掌要将马掌钉向外偏,钉尖还要折回;若是冬天,还要将马掌钉头打成梅花状,以防止马匹在冰面滑倒。
铁匠这一行当也自有行规和讲究,如铁砧上不能坐人,学徒三年后,再随师傅白做一年,方可出徒,出徒后由师傅送给一套铁匠的家俱。
铁匠,这一后山农村曾经必不可少的匠人,随农业机械的普及,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周作升 闫 凯)
主办单位:武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 电话:0471-8812203
邮编:011700 蒙ICP备1600435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5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2502000102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