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得胜沟
1938年秋,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创建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为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重点项目区位于武川县得胜沟乡的最南端,大青山深处,西至李齐沟,东至井尔沟,全长50多公里,辖地面积496.2平方公里。在抗日战争中,大青山区以其特定的位置,成为整个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被人们誉为“塞外小延安”。
2005年,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命名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2008年,大青山红色旅游区被内蒙古自治区纪检委、组织部、宣传部命名为全区廉政教育基地、全区国防教育基地、党员培训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红色旅游二期项目建成,完成了郝区政府遗址、得胜沟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司令部遗址的修复及基础设施建设,井尔沟、得胜沟、李齐沟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红旅公路已经修通,三地实现了互联互通。
2019年6月,“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在得胜沟乡蘑菇窑村正式建成,该基地占地11512平方米,建筑面积3919平方米,教学区设有教室2间,讨论室8间,生活区设有66间、餐厅4个,可同时接纳400人参加培训。教育基地通过搭建红色课堂,开展红色体验,组织红色活动,倾听红色经历等方式,采取“1+6+N”的教学形式,以教学区和生活区为基础,围绕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井尔沟革命烈士陵园、郝区政府旧址、哈彦忽洞惨案旧址、司令部旧址、蜈蚣坝伏击战遗址等6个现场教学点开展教学活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是继清水河老牛坡党性教育基地、土默特红色教育基地之后,呼和浩特市打造的第三个现场教育基地。
2. 井尔沟
井尔沟在得胜沟的东面,是抗日的前哨,外围部队的驻扎地和后勤保障地。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后,在李井泉、姚喆、武新宇等军政负责人领导下,井尔沟群众与八路军一道同日寇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对井尔沟的山村进行了数次大“扫荡”,井尔沟人民拿起武器,踊跃参军,浴血奋战。
该景点建有革命烈士陵园一处,该陵园位于井尔沟村委会前柜村后梁上,距县城32公里。陵园始建于1966年11月,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陵园坐北向南,正中央有砖木结构的八角纪念亭,亭中并排立着两块高2米,宽0.8米的汉白玉石碑。上面正中分别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和“永垂青史”刚劲有力的题词,两侧均刻有碑文。亭前埋葬的烈士共有12名,其中10名系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2名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驻军因公牺牲的烈士。每个墓头立着墓碑,上面刻着烈士姓名。2017年对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修缮,园内新建展馆。
3.蜈蚣坝伏击战革命遗址
在大青山乡坝顶村南蜈蚣坝,武川县委、县政府于2014年树立一块巨石纪念碑,碑上刻有郝秀山题写的“蜈蚣坝伏击战革命遗址”,碑石背面刻有“蜈蚣坝伏击战简介”。在离该碑石西200米处公路北,有爱国将领吉鸿昌书写的 “化险为夷”石刻。此处已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 李齐沟
李齐沟位于得胜沟西南,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李齐沟向南再走四五公里便是当年郝秀山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郝区政府”原址。抗战时期,李齐沟村南连八路军大青山支队骑兵三团供给处骆驼场,西北连庙沟、马场梁,凭借山区险要的地理位置,既可以防止日伪军从西边的固阳来袭,又可以监视和抵御日伪军从庙沟、西乌兰不浪、酒馆村等各个方向向大青山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得胜沟村进攻。向南可与得胜沟、井尔沟根据地遥相呼应,同时还可以保障得胜沟村党政军人员生活用品的供给,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郝区政府”地窝棚,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潮湿阴冷,是当年的老一辈革命家的住处。窝棚前的一块巨石上刻着“郝区政府”。旅游局多次对“郝区政府”革命遗址进行修缮。2008年9月9日,上秃亥乡后渠子村通往得胜沟乡李齐沟村和后营子村的红色旅游公路竣工通车。2011年,武川县人民政府再次拨款对“郝区政府”革命遗址进行了修缮;2016年11月,武川县委、县政府新建“郝区政府纪念馆”。李齐沟内地势险要,天然植被极其繁茂,拥有全区保存完好、面积最大的珍稀树种天然云杉林,素有植物学研究“实验室”之称。
5. 大青山抗日游吉根据地展馆
展馆坐落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腹地——得胜沟乡蘑菇窑村,占地总面积8400平方米,其中展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建设投资1048万元。展馆四面群山环抱,通往得胜沟大青山抗日支队司令部遗址的红色旅游公路途经展馆门前。
展馆由主题正厅和五个展区组成。主题正厅正面上方雕刻着毛泽东主席1938年5月14日致朱德、彭德怀、贺龙、肖克、关向应“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速即考虑此事”的电文手迹复制件。下方塑造着武川地貌岩石群,还有八路军挺进大青山电子示意图。展区分五大块,分别是“抗日战争”、“大青山之鹰”、“全民抗战”、“决战大青山”、“抗战胜利”。
展馆于2017年进行了重新布展,充实了展品,提升了档次。仅2018年,接待区市两级党员观看者达五万人次。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全国示范基地。
6. 大青山英雄纪念碑
位于武川县城可镇青山园内,经多次修葺,更加庄严肃穆,是人们祭奠大青山革命英雄的地方。2009年被命名为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 红色文化书籍
2013年3月,县委宣传部编写的《武川县红色革命遗址概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张立侠任主编。全书20万字,对武川县红色革命遗址作了概述。
2015年7月,武川县退休教师赵学民著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大青山烽火》在《武川文艺》连载。全书30多万字,小说塑造了石天彪、白二虎、大梅等一批农民抗日人物形象,叙写了大青山地区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书中姚喆、李井泉、及国军旅长鄂右三、土匪苟子臣等全用真名实姓,读来真实动人。
2015年8月,《青山劲松:内蒙古武川县抗战纪实》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武川县原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郭志刚编著,全书21万字。记载了抗战时期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四支队、地方游击队光荣牺牲的部分烈士以及根据地踊跃支前的一些代表人物英雄事迹。该书发掘了武川县的红色资源,填补了武川县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是一部具有文史价值的专著,被呼和浩特市委组织部确定为干部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教材。
2015年12月,由武川县文体局文化馆创作员赵慧萍著的剧本《大青山烽火》,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16万字。剧本分77幕,反映了大青山军民团结抗战、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史诗。
2016年8月,著名作家武川籍人田彬著的小说《蝶变》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36万字,是作家继“抗战三部曲”(《狼烟血光》《青山风骨》《青诀》)之后的又一部抗战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大青山里军民共同抗日的动人故事。
由武川县老促会编纂的《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武川卷)》于2019年10月出版发行。主编王成年、副主编郭志刚,编辑张天富、王有根、周作升,编务冯维新。全书20多万字,全面记述了武川县革命老区的发展历史。
链 接
“红色旅游基地就是咱脱贫致富的风水宝地”
这两天,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得胜沟乡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游人如织,人们纷纷前来瞻仰革命先辈的抗日英雄事迹,领略抗日根据地壮丽的山川美景。
目前,经过不断丰富完善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
呼和浩特市税务局稽查支队的巴特尔激动地说:“在这里不仅能了解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革命历史,还能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真是不虚此行。”
据武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武明光介绍,近年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断开发改造完善,2008年8月,相继修通了后渠子—约令沟—蘑菇窑、蘑菇窑—得胜沟、纳令沟—李齐沟三段公路,建设总里程55公里。同时修通了从得胜沟旅游区到井尔沟旅游区的红旅公路。如今,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大青山抗日战争革命事迹展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等旅游区连成一体,沿路景色被打造得美不胜收。平均每年接待量达8万余人次。
随着游客的增多,带火了当地的红色旅游产业。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景区开设农家乐的村民李秀清高兴地说:“靠着红色旅游,我家的生意异常火爆,年纯利润达到了9万多元,一下子就脱贫了。”
目前,被红色旅游带火的农家乐在得胜沟乡还有十几家,“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早已成为咱村民脱贫致富的一块风水宝地。”李秀清说。
(2019年7月3日 《内蒙古日报》 记者皇甫秀玲)
主办单位:武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 电话:0471-8812203
邮编:011700 蒙ICP备16004354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250001 蒙公网安备 15012502000102号
技术支持:内蒙古凌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