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资讯 > 部门乡镇动态

【北疆文化 印象武川】农耕新韵 厚土华章

发布时间: 2025-03-06

来源: 武川县融媒体中心

农耕新韵 厚土华章

阴山北麓,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向北不到50公里,这里是武川县,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地带,也是北疆文化的承载地,如今正以其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现代农牧业的创新实践,书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历经千年的沉淀,武川县的农耕文化,不仅保留了原始的农耕习俗,更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推动武川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溯源: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悠长脉络

武川,这片历史底蕴深厚的土地,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考古佐证,数千年前便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开启与土地的不解之缘。武川素有“北魏重镇”的美誉,不仅是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因为这里是世界燕麦的发源地之一。当时的高寒气候为燕麦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其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深刻影响了武川的农耕文化。此后历经朝代更迭,农耕火种从未熄灭,田间阡陌纵横,孕育无数丰收梦想,武川也因此被誉为“燕麦之乡”。正如“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这句武川口口相传的民谚,见证着往昔岁月里武川人垦荒拓土的坚韧身影,沉淀着厚重的农耕文化底蕴。

蝶变:现代农牧业的创新驱动与多元发展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随着农牧业现代化的推进,武川县紧跟发展潮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确立“两麦一薯一羊”的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定位,即以燕麦、藜麦、马铃薯和肉羊为主导的高原特色农牧业。通过创新驱动,科技赋能,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而这一转变不仅仅体现在生产环节,更延伸到了产业链的各个层面。从种子研发、肉羊繁育,到科学耕种、精细养殖,再到产品销售、文化赋能。武川县把赓续农耕文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2024年,武川县深入推进科技突围工程,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柔性引进人才33名,完成燕麦新技术推广示范5项、马铃薯科学试验8项,培育培优马铃薯品种2个,5名科技人才入选呼市“乡土人才库”。旭丰、塞丰、川宝等6家企业入选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这一组数字背后,是武川县高原特色农牧业提质增效、稳步发展的有力印证。

展望:农文旅的深度融合与活力释放

如今的武川,农耕文化与现代农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麦一薯一羊”高原特色农牧业蓬勃发展。田野间现代农业机械轰鸣作业,温室大棚内果蔬四季飘香,农产品加工车间繁忙有序,农民脸上洋溢丰收的喜悦。乡村旅游频频出圈,燕麦文化节、马铃薯丰收节、藜麦开镰节持续火热,武川土豆、藜麦、黄芩等品牌更加响亮,古老的农耕文化与现代农牧业创新在这片土地碰撞融合,武川正以全新的农耕风貌,向着乡村振兴的辉煌未来大步迈进,绘就北疆大地上一幅生机勃勃、富足祥和的锦绣画卷。

文旅融合,耕韵悠长。武川县将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引进和培养更多的农牧业人才。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更具竞争力的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实施文旅产业提升县域知名度美誉度攻坚战,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北疆文化”品牌。同时,武川县还将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让这片土地永葆生机与活力。



电脑版 |  触屏版